六个壁龛说明
六个壁龛说明

丝绸是丝织物的总称,它的品种极其丰富。1965年,国家纺织工业部根据组织结构、原料、工艺、外观以及用途,把常见的丝织物分为纱、罗、绢、纺、绡、绉、锦、缎、绨、葛、呢、绒、绸、绫14大类。

绫是以斜纹组织为基本特征的丝织物,可分为素绫和纹绫。素绫是单一的斜纹或斜纹变化织物,纹绫是斜纹地上的单层暗花织物。绫盛行于唐代,白居易的一首“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说的就是它。绫广泛地用于书画的装裱。

罗是采用绞经组织使经线形成明显绞转,纬线平行交织,形成一系列纱孔的丝织物。罗织物起源于渔猎时代的网罟,在商代的青铜器上就发现了许多罗织物的痕迹。在唐代,浙江的越罗和四川的单丝罗均十分著名。其中单丝罗表观具有均匀分布的孔眼——后来称为纱。

绢是一种以平纹或变化平纹组织,经纬线先染色或部分染色进行色织的丝织物。质地紧密轻薄,表面细腻平挺。平纹类织物早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出现,并一直沿用至今,历代又有纨、縞、纺、绨、絁、紬(绸)等变化。

缎是经纬线只有一种显现于织物表面的外观光亮平滑的丝织品。它出现于元代,是相对平纹、斜纹出现最迟的一种织物。但在元代,并不称为“缎”,而叫“纻丝”。 明清时期,才较多地出现“缎”的名称,并逐渐成为宫廷内比较高档的丝绸。

锦:古时人们对锦的定义是“织彩为文”,意思就是把彩色的丝线织成织物就称为织锦。而如今的锦“是一种采用重组织织成的多彩熟织物”,通常色彩比较绚丽,织物比较厚重。直到现代社会,人们还常以锦来形容美好的事物,如“锦上添花”、“衣锦还乡”、“锦绣前程”。

锦又可分为经锦、纬锦、宋式锦等。

经锦是用彩色丝线以重组织织成的多彩显花织物,是古代丝织品中结构最为复杂、变化最为丰富的一种。始于西周的织锦,在唐以前主要采用以经线显花的经锦。受到西域纺织文化的影响,魏唐时织锦开始使用彩色纬线织出图案,称为纬锦。中唐起,纬线显花成为丝绸提花织物中的主流。宋锦是宋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织锦,产地主要在苏州,又称“苏州宋锦”。其实,宋锦历史悠久,它是在唐代织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称为“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宋锦采用特结经固结显花,纹样多为几何纹骨架中饰以团花或折枝小花,配色典雅和谐。主要用作书画装饰和官员服装。

妆花原意指用各种彩色纬线在织物上以挖梭的方法形成花纹。这种方法,在汉唐就有,到宋元期间已广泛应用。妆花可以应用于缎地、绢地或罗地上。在缎地上为妆花缎;在绢地上为妆花绢;在罗地上则为妆花罗。到清末,妆花变成了妆花缎的简称。妆花的织造费工费时,一天只能织两寸,故有“寸金换妆花”的俗语。所用原料除丝线外,还有孔雀羽毛线、金线和银线。妆花织物是中国古代丝织品最高水平的代表,明清时期一般为皇家御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