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销画
外销画
外销画兴盛于十八、十九世纪。中国画师为迎合西方社会热衷“中国趣味”的风尚,采用西洋绘画的技法,包括透视法、色彩晕染、形式和材料,绘制带有中国风情的图画。这些画通常是销往欧洲,后来还销到美国。外销画既有别于传统的中国画,又不同于地道的西洋画,西方人买回家通常直接贴在墙上,不作卷轴或镜框装裱。从内容看,这些纸或绢质的画多是表现中国式生产和生活的场景。特别是富裕家庭快乐闲适的生活。另外,表现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的生产活动的作品也比较常见,如耕织、采茶、养蚕,及家具、瓷器生产。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产丝绸的国家,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便懂得种桑养蚕。嫘祖“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的故事,家喻户晓,因此,“种桑养蚕”是中国风情的经典场景,成为外销画乐于表现的内容。十九世纪的绢本外销画《养蚕》和《选茧》再现了养蚕、选蚕的生产情景。画中的妇女虽然是在从事养蚕的农活,但柳叶眉、樱桃小嘴、窄溜肩,配上华贵的发饰和服装,显然不是真正的蚕妇。在画法上,画家融合了西洋画法,对人物脸部、手部、躯干、衣褶和头饰等部位进行细腻描绘,产生的效果与二十世纪初上海流行的月份牌画风格惊人地相似,流露出浓厚的东方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