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线袄
辫线袄
辫线袄是元代北方比较流行的男子服饰,它右衽、交领、窄袖、袍下摆宽大,腰部紧束,以便于骑射。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腰间钉有用绢带拈成或用丝线如同编辫子方法编结成的辫线,总宽度一般在15cm左右,被《元史.舆服志》中称为“辫服袍”。
早在金代,辫线袄就产生了,最初可能是身份低卑的侍从和仪卫的服饰,后来穿辫线袄已不限于仪卫,尤其是在元朝后期,辫线袄开始大规模使用,一般“番邦”侍臣大多穿此服。这种服饰一直沿袭到明代,称为“曳撒”,仍作为外出骑乘之服,它不仅没有随着大规模的服制变易而被淘汰,反而成了上层官吏的装束,甚至皇帝,亦爱穿此服装。
此袍在出土时仅存左肩一片,图片中的袍子为修复后完整的辫线袍。左肩的残片面料为缠枝花卉纹绫,用蹙金绣绣有云纹和一月亮,月亮中有一玉兔。由此推测,其右肩应有一日纹,日中有一金乌鸟。这种肩挑日月的纹样在元代人文献中有不少记载,而且与前后期的皇帝衮服上的日月纹位置一致,也可以看作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当时人们现实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