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缠枝牡丹
缂丝缠枝牡丹
缂丝是利用通经断纬的原理,用多彩的纬线以平纹组织织出图案的丝织工艺。这种技术首先出现在西方的缂毛上,到唐代后被应用到丝织品上,因而出现了缂丝。宋元时期,缂丝被大量用于日常生活中,制作帽子、靴子和服装。这件缂丝很有可能就是元代缂丝服装的一块残片,呈长方形。缂丝的下部有一以联珠纹相隔的区域,其中还有两个团窠,一个团窠中是鸟占花枝的纹样,另一个较残,已无法辨识。缂丝的主体是蓝地上的缠枝牡丹,在一根细弱的牡丹枝上,不仅开放着一朵饱满的牡丹花,而且还有一片更大的叶片,叶片之中若仔细辨认会发现其中有一对孔雀啄衔花枝,色彩淡雅,十分美观。这种缠枝牡丹的造型及叶中有花的构图多见于南宋时期,但这件缂丝作品的年代却可能会略晚到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