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纹刺绣夹缬罗
花卉纹刺绣夹缬罗
这件织物的原貌已无法辨清。不过,它的主体是一件提花罗织物,其基础组织为四经绞地上以二经绞花织出小菱形纹样。织物上以平绣绣出一些单独的小花,呈直线状排列,非常自然淡雅。在某些绣线脱落的地方,还可以看见蓝黑色的轮廓线,可能是原来刺绣图案所用的底稿。在织物的右边是一条宽约10cm的刺绣带,原来可能是衣襟之类,带上用彩色丝线平绣出花树、鸾凤和蝴蝶等纹样,十分写实和生活,是唐代丝绸图案走向人间、走向现实的最佳证据。此类纹样始于唐代中晚期,实物基本不见,只是在敦煌壁画表现的服饰图案还可以看到一些。
这块织物上还钉缝有两块夹缬罗。夹缬之名始于唐,据《唐语林》记载,其发明者是唐玄宗柳婕妤之妹,她“性巧慧,因使工镂板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缬”。夹缬也常见于唐代史料,指的是一种用两块雕刻成图案对称的花板夹持织物进行防染印花的工艺及其工艺制品。其中最为精彩的是多彩夹缬,多采用“一次分区染”,即在夹缬板上雕出不同的染色区域,将不同的染液由镂空处分区注入,将多色染色一次进行,所得的色区分明。但唐代夹缬色彩总数并不完全等同于雕板设计的色彩区域数,有时在染色时夹缬板上只雕一种纹样,单色染色,染成后再用其他颜色笔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