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陈列 珍藏文物
  • 前言

    抗日战争胜利后,饱受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安定。中国共产党主张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国民党统治集团则试图继续维持其一党专政的专制体制。战后的国际格局及美苏的对华政策,也要求中国各党派采取政治方式解决国内问题。

    在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关键时刻,蒋介石迫于全国人民的和平呼声,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经过谈判,国共双方共同签署了《双十协定》,随后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达成了《政协协议》和《停战协定》。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部署,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转赴南京,继续同国民政府代表进行和平谈判。在为期10个月的谈判中,中共代表团坚决贯彻中共中央的指示,为实现国内和平作出了真诚的不懈努力,同国民政府代表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出色地完成了肩负的重要使命。由于国民党一意孤行,坚持独裁分裂的内战政策,导致谈判最终破裂。在此期间,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在国统区广泛地领导和开展爱国民主运动,争取朋友,教育人民,对开辟第二条战线,加速解放战争胜利和迎接新中国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在南京谈判期间,表现出的大智大勇、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与民主人士肝胆相照、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坚守纪律、服务人民的自律精神等,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 第一部分 为了和平 进行重庆谈判

    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代表中共中央赴重庆和国民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双方达成和平建国协议,签署了《双十协定》。此后,又召开由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及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和平建国方案及召开国民大会等各项问题。


  • 第二部分 进驻梅园 开启南京续谈

    在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的同时,1946年5月3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来南京,进驻梅园新村,继续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周恩来步出梅园新村17号

    在国民政府还都南京的同时,1946年5月3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抵南京,进驻梅园新村,继续与国民政府进行和平谈判。谈判期间,在南京成立了中共中央南京局(对外称中共代表团,对内称中共中央南京局),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对外称周公馆,对内称上海工委)。中共中央南京局是统管整个南方地区党组织的秘密领导机关,也是唯一设在国统区的中央地方局,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第三部分 审时度势 力控严峻局势

    为化解愈来愈严峻的国内局势,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统一,国共双方在美国政府代表的调停下,在南京围绕中原战事、东北休战、黄河归故等问题进行多次重要谈判,史称国共南京谈判。


  • 第四部分 扩大统战 开辟第二条战线

    国共南京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在国统区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爱国民主运动,揭露国民政府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各界人士,开辟第二条战线,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人心,为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 第五部分 坦诚相待 从容应对调解

    谈判中,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尊重美方代表、“第三方面”人士的调解努力,与他们真诚相待,在他们有原则错误时,则坦诚相见,说理批评。针对美方,指出其既居中调停又援助偏袒蒋介石的两面性;对“第三方面”人士则帮助其克服动摇性。最终,在事实面前,美方代表不得不宣布调停失败,绝大多数“第三方面”人士也认清了国民党“真内战,假和平”的本质。


  • 第六部分 抵制“国大” 使中共赢得人心

    国民政府坚持独裁政策,不顾中国共产党、中国民主同盟和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召开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一手关闭了和谈之门,国共和谈最终破裂,中共代表团被迫撤返延安。但这场谈判斗争,使中共赢得了人心,为最终打败国民党军队,推翻国民党统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